beat·365(手机)中文官方网站7月28日至29日,备受瞩目的中国首届棉服AI设计大赛决赛在我市举办。来自全国的23组顶尖设计师携近百件融合实用性、商业性、艺术性、时代性与文化内涵的AI设计作品齐聚一堂beat·365(中国)官方网站,展开最终角逐,为传统棉服产业插上智能设计的翅膀。
决赛之夜,古城文庙灯火璀璨,化身时尚秀场。T台上,模特们身着由AI参与创作的棉服自信亮相,以轻盈的步伐诠释科技与时尚的碰撞。这些作品由设计师运用人工智能工具精心设计,巧妙融汇了前沿科技、潮流趋势与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“穿上这些棉服,感觉非常特别!”大赛走秀模特付付兴奋地说,“科技感和未来感十足,很多廓形和细节处理得新颖独特,突破了传统设计的框架,能清晰感受到设计师与AI碰撞出的奇妙火花。”
设计师们不仅精准捕捉国内外流行趋势,在款式上大胆革新,还采用新型科技面料,显著提升了棉服的保暖性、轻便度和舒适感。尤为亮眼的是,设计师们通过原创图案设计,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现代棉服,勾勒出集美学、文化、智能与科技于一体的产业新图景。
“这次大赛意义非凡!”参赛设计师栗子坚分享了他的感受,“AI对我来说,已超越工具范畴,更像是一位能激发无限创意的伙伴。它在生成图案、探索结构、预测面料效果等方面效率惊人,帮助我突破了思维定式,找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。大赛为AI+棉服的创新搭建了绝佳平台,这不仅是技术的展示,更是中国设计力量坚定拥抱智能化未来的关键一步。”
本次大赛以“时尚AI@棉服”为主题,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深挖棉服设计的文化价值内核,驱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。自3月11日启动以来,大赛吸引了广泛关注,共收到来自全国院校、企业、设计师工作室及个人的投稿作品6129份。经过评审专家组多轮严格评选,最终决出金奖1名、银奖2名、铜奖3名及多个其他奖项。
斩获大赛最高荣誉“金顶奖”的设计师马亮介绍:“我的获奖作品灵感源于儿时对家中那株美丽海棠花的怀念。创作中,我将海棠花等传统元素通过AI进行数字化处理,调整不同参数后,再与女装设计进行创新融合。”
本次大赛的获奖佳作将优先进入大赛特设的“量产加速计划”,享受包括打样补贴、订单精准对接等在内的全链条扶持政策,力促设计灵感从秀场直达生产线,加速实现“侯营织造”向“侯营创造”的飞跃。
东昌府区是棉服产业的重要聚集地,现有棉服加工企业超200家,年产量达5500万件,年产值突破20亿元。其中,秋冬轻质棉服产量占全国70%以上,形成了特色鲜明的“互联网+公司+加工户”发展模式。产品畅销黑龙江、河南、四川、广东等地,并远销俄罗斯、希腊、韩国等国家beat·365(中国)官方网站。作为核心产区的侯营镇,聚集了100余家棉服加工企业,遍布全镇10个新村(社区)、60多个网格村,年产能突破3600万件,年产值超11亿元。
“本次大赛是侯营棉服产业拥抱智能化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契机。”东昌府区侯营镇党委书记臧玮说,“我们举办活动的核心目标,就是将前沿的AI设计理念快速转化为适销对路的市场产品。依托侯营从原料供应、成熟加工链到熟练工人的扎实产业基础,我们正全力打通设计转化的最后一公里。借助此次国家级大赛的热度,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产学研销一体化平台建设,引导设计精准对接市场需求,驱动产品迭代升级,持续提升侯营棉服的品牌辨识度与附加值,擦亮这块响当当的区域品牌金名片。”